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泸西县午街镇小河边的7个词条

    信息发布者:qsyfkp
    2017-09-01 20:52:41    来源:阿泸文学   转载

    今夜:小河边的7个词条

    ◎莫独

    小河边是彝族撒尼人世居的一个村庄,隶属于泸西县午街镇水塘村委会,全村有49户216人,海拔1700米,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经济作物以种植烤烟、高原桃为主。小河边民风淳朴,风情浓郁,传统的民族民间文艺主要有大小三弦舞、霸王鞭、虎舞、狩猎舞等。2017年7月14日傍晚,有幸随红河北部市县文联笔会采风团走进这个村庄,匆匆感受到了她独特而古朴的一些民风民情……

                                                                                 ——题记


    大三弦

     

    现场,有人说,今天的舞场上,有一百把大三弦。

    我不禁轻哦了一声。

    难怪,看那村道两旁以舞迎宾的长长的队列中、看那热情高涨地汇聚到村寨广场上的演出团队里、看那身边经过的一个个朴实矫健的撒尼汉子……大三弦高大的身影随处可见,一把把,与当地的汉子们如影随形。

    今夜,大三弦为民族的声誉出场,为火把节添彩,在彝家古老的故园。

    今夜,小河边将用这股大三弦的潮流,激情彭湃地演说彝村、撒尼人,演说这方别样的风流,演说自己!

    关于大三弦,从名称到形象都可谓不陌生,它和彝族支系撒尼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阿细跳月的主要道具。

    但可以肯定,今夜,是我今生第一次与这么多的大三弦遭遇,之前,从来没有一种乐器,一次性这么多地,在演出现场碰到过。

    有些场合的乐器,仅仅就是道具,是个摆设,不具备实际功用。

    但今天小河边的这些大三弦,决不是来做样子的,它们是纯粹的彝族民间乐器,可以弹奏。 

    这男性的乐器!


    大三弦像是撒尼汉子们的弟兄;或者可以这样说,大三弦就是撒尼汉子的象征、形象,是身份。

    也许,在这个民族的史传里,它从来就是自己民族的一名男子,那绷紧的弦上,悬挂着一个男人的自信和豪迈,力度和魂灵。

    一百把,这是个怎样的概念?

    今夜,是可以不需要其它任何乐器出场的,这一百把大三弦齐声演奏,其强大的震撼力,足以穿透现场任何一双迷醉于音乐的耳朵;其独特的乐声,足以征服现场任何一颗沉溺于声乐的心灵。

    今夜,在小河边,一百把大三弦,一百只手,娴熟地同时在弦绑上扣弹,嘣咚嘣咚的弦声,像溪跌岩层,似水落深涧,清脆、明快、响亮,在村道上跳荡,在广场上飞散,在人们的心坎上弹落……

    谁的心房,被强烈地、一波接一波地,反复被叩击……

    人声嘈杂,夜色更浓。

    篝火晚会进入高潮后,大三弦渐渐退出了舞台的中央,退出了欢乐的旋涡,当中,意犹未尽的一些人,组合成小型的团队,继续在广场的一角欢跳。

    而更多的大三弦,被主人挎在肩头,穿梭于人丛中,流连在广场的四处。

    也就在此时,我在现场道听途说,大三弦在当地的双重身份指向:其一是指乐器本身;其一是指舞蹈名称,即今天小河边特意组织表演给大家观赏的这支大型演出节目,就叫大三弦舞,用大三弦直接命名,可见其在舞蹈中的分量;这个舞蹈,在彝族支系阿细人生活的地区叫阿细跳月,这早就是个家喻户晓、誉满天下的名(民)舞了。

    云南边地多为山高坡陡,林深水长,民族多民族支系更多,老话早就说在先:“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就算一个民族间亦如此,一种事物,多种叫法的现象多的是,丰富多彩,不奇怪。

    大三弦,这个乐器界的“大个把”,这个神气活现的家伙,是今夜的名角、大腕,若缺了它,今天的这场演出,将要彻底地改变主题。

    一个下午,看着撒尼汉子们肩膀上挎着这么个大家伙轻快地跳前跳后,还一边熟练地不停拨弹琴弦,我的脑海里老是跳出几个词语:洒脱、优雅、刚毅、自信……

    在小河边,我看到了高原、民族,看到了一种绝配!

    但凡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多半与爱情和生命息息相关。

    大三弦亦是,今夜,在小河边,它的演绎始终挥散着这种浓郁的爱情色彩,同时,暴发出生命强劲的光芒。

    作为一个撒尼男人,身背一把大三弦走村闯寨,或者招摇过市,应该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今夜,在小河边,我用想象,也给自己配置了一把大三弦。



    阿细跳月

     

    第一波,来自于走进小河边村口的时候。

    那一刹那,如此突兀,仿佛是一场毫无征兆的风暴,被大自然无形的手,一下翻到面前来。

    画面:两排长长的队伍,列在村子主道的两边,女子们都穿戴着特征显著的彝族撒尼妇女服饰;男子们一律各自肩挎着一把大三弦。

    这服装和乐器太突出太明显太熟悉了,眼睛和脑子在第一时间同时获得了一致的信息:阿细跳月。

    是的,阿细跳月!瞬间,这个词,连同那些已经起跳的舞姿一起,跳到我的面前来……

    雨,丝丝飘拂。

    雨伞撩乱。

    初来乍到,大家松懈的神经被这意外而庞大的喜庆突然激活,一个个瞬间丢下疲惫和懈怠,手忙脚乱,让手机、相机们兴奋起来,尽可能多地捕捉这难得而突如其来的惊喜。

    一条传统古老的民间歌舞的河,澎湃着鲜活而昂扬的时代的潮浪。

    弦响脚起,随那些起跳的脚步,脚下,恍若有隐隐的颤动。

    有什么,在周身像潮水般漫上来……

    一伞同天,我和朋友同行,数百米的通道,缠绵、徘徊、流连,慢步穿过,切身感受着被小河边彝家古舞古乐四面夹击的气势。


    殊不知,更大的气势,很快就在村里的广场上拉开了架势。

    这里,因为场地宽了,队列排开了八纵四组,每组由一排女、一排男两排人员相对组成,阵容庞大的演出人员,把这个差不多有4个篮球场大的广场几乎站满。

    随着一句哨声,演出正式拉开了序幕:大三弦嘣咚嘣咚的弦音,女子们拍着手掌“嗬嗬”喝彩的对应声,再次击中了人们的兴奋点,掀起了新一波令人心情激昂热血沸腾的浪潮……

    男的,每人一把用彩带挎着大三弦;女的,个个一身镶着花边刺着绣的素白或水红的本民族着装。

    或纵或横,一行一行的队列,男与女的配对。

    或进或退,一次一次的交汇,情和爱的碰撞。

    男人们用三弦来呼唤,女人们用掌声和喝彩声来呼应,肢体的表达,心灵的对流,你来我往,你呼我应。

    这么鲜明的民族特征,如此独特的民族舞蹈。 


    舞场里,歌舞正酣。

    观众席上,手臂林立,无数形式各异的手机、相机,前后交错、高低错落,依然忙得不亦乐乎。

    几个人忙里偷闲,私下轻声小聊,说着大三弦,说着阿细跳月。

    身旁,像是有人纠正,说在小河边,这叫大三弦舞,只有在彝族支系阿细人跳的,才叫阿细跳月。

    哦,处处是学问!不过这又何妨?一个民族,不同的支系,同样的舞蹈,不同的叫法,有时,知道便是,无须究竟。

    有人手脚更快,居然已经现场百度:在彝族民间,这叫跳乐,就是欢乐跳的意思,是流行于彝族支系阿细人和撒尼人之间的传统舞蹈,基本内容和形式都相同。

    哦,是这样!无非是称呼的不同而已;无非是后来,阿细跳月的名声太盛了而已。

    此时,无须强调汉子们的强悍,也无须形容女人们的娇娆。

    嘣咚嘣咚的大三弦声,在耳际阵鸣。

    爱,被彻底释放。

    每一把大三弦的对面,是一位美丽的撒尼女子,她会用自己的双手拍掌来合鸣,来捕捉那些来自心弦的情调。


    喜悦,就这样,明亮地一直在她们的脸上荡漾,欢快地一直在她们的四肢间跳荡。

    小河边,就这样打开了千年的胸怀,脉搏里的血液更滚烫,像每一个火把节,像那些返复的旧时光,当然,更像今夜,像此时、此刻。

    并不是欢乐短暂,亦不是时光短暂。

    被舞蹈、篝火和欢快挡在心外的夜,不客气地回到眼前。

    多少人,亦仿佛终于找回了自己。

    夜深了,零零散散地,人们摸黑陆续离开了小河边,只是,身子离开了现场,情绪却依然沉浸在亢奋的情景中,乃至离开了小河边很远,我还依然感觉到:内心,还在燃烧着冲天的火焰;耳际,还在萦绕着大三弦轻快的弹奏声;脚下的大地,还在隐隐地颤动……

    羊汤锅

     

    没有谁安排,前后左右近邻的人相互间一声召呼,在某口锅炉前随意一坐下,就是缘,就是一桌。

    一口土锅,就是如此简洁、明了,原汁原味。

    蜂窝炉被土锅罩住,密封着,看不见里面的火势,但看着滚滚涨沸的汤,就不难想象锅底下火源的旺盛。

    扭头顾视,诺大的庭院里,人头赞动。

    人们或许七八人一桌,或者八九个、十个一桌,不等。

    今晚,这筵席,是否也是百桌百席、百家宴?

    锅面上,热气袅袅,人的身子稍微一前倾,肉香味就会暖腾腾地扑到脸面上来。

    香、鲜、嫩、甜……类似的一些字和词,不断地被同桌同锅的人们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地说出。

    菜简单而实在,就这汤锅羊肉,量足、量大。

    真正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地地道道的民间汤锅吃法。

    有人说:“过瘾!”完全是情不自禁的。

    其实是有席无“桌”,土碗里倒满酒,就摆在地上。

    这酒自不必说,小河边彝家人自己酿的粮食酒,醇,且烈,但再美,谁都知道,喝多了,会醉;或者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场合。

    这羊汤锅也是会麻痹人的,那味,美得让你放松,鲜得让你放开肚皮开吃,不知不觉就吃多吃撑吃腻了,而这,亦将成为你以后长久回味的资源和谈资,津津乐道。

    这样的吃法,让人触景生情,不可避免地联想到经历过的红河各地乡镇赶集日路边的那些汤锅摊点,就这样,不要桌子,碗筷随便直接摆放在地上,人们随到随吃,随意性很强,那是少数民族边地各地的汤锅饮食特色。 

    雨,是停了,但天气并不是那么爽朗,这样的气候,适合吃羊汤锅。

    吃了一阵,庭院里,弥漫的肉香,仿佛更加浓郁。

    美食当前,先前的寒气和湿气,早被这温馨的气息驱逐。

    酒碗被频频举起。

    敬酒的歌声,如水波般层层推进,退了一批,又来一批,看得出来,这应该是小河边和周围村寨的民间文艺队伍,和村里的活跃分子,最后一批女人,唱完敬酒歌守着大家干了碗中的酒后还不走,她们用大碗抬着酒,在在座者当中不停地找人找乐子给人灌酒,被找上的人,没有谁好意思拒绝,都强撑着面子装男人的豪爽与大度。

    羊肉,加酒,加歌声,加撒尼女人们的鼓噪和热情,这一桌人,新的酒情、激情,又被激活。 

    之前,在我很有限的经历里,碰到的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特别在红河地区,这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汤锅”饮食最多的是牛汤锅,其次是狗汤锅。

    而在泸西,除了荞籽酒、松籽酒、洋芋等,我知道羊汤锅也是其一大美食特产。

    这次,美食自不必说,小河边,最主要的是让我见识了吃羊汤锅的场面和气势,何况,欣赏完了撒尼伙子、姑娘们的传统大三弦舞蹈后,再享用这绿色的地方特色美食,这也是此番泸西之行收获的一大美事了。

    当地的乡亲又过来了,不管你锅里的食物还有多少,碗里的酒还有多少,不容你拒绝:汤,被加上;肉,被加上;酒,被加上……

    纯朴、憨厚、盛情,可以把心掏给你!我以为,这就是小河边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民族风。


    篝火

     

    我默默地独自围着篝火转了一圈。

    火源,来自那支被高高举起的、来自部落的火把。

    祝辞还暖,长者已退下。

    今夜,这支火把,被传递到一双年轻的手上。

    一个声音在耳际说:这是虎的民族,火的民族!

    火把,那是一份延伸的激情,伸向场地中央的柴堆——篝火点燃!新的序幕,被陡然而起的欢呼声揭开。

    今夜,这是小河边的召唤……

    十余米高的火焰之上,如炽的火星,冲向深邃的夜空。

    这是一个民族亘古的图腾!

    今夜,在小河边,每一棵燃烧的木柴,我都听成是一段生命的诉说;而每一束高蹈的焰火,我都看成是一次灵魂的高飞。

    我默默地独自围着篝火再转了一圈。

    火光熊熊的篝火,被众人围在中间。


    夜幕下,那些被火光照亮的面孔、身影,今夜,被欢快一一印记在心间。

    一直有人在出出进进:舞者,里三层,外三层;观者,里三层,外三层。

    小河边,今夜没有选择,今夜只有参与,或者被参与;溶入,或者被溶入。

    是哟,此时已经很难明确划分舞者与观者的身份,角色的转换,已经仅是分分秒秒间的事情。

    多少人,已把自己主动迷失,一而再、再而三地……

    而我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泸西——午街镇——水塘村委会——小河边村——彝族——撒尼人——火把节——篝火——

    进一步强调:今夜!

    我默默地独自围着篝火又转了一圈。

    这一曲,参与的人更多,围着篝火的队伍,无头无尾,我看见,我熟悉的朋友们,呼啦一下,就都像潮水般挤着涌进去了。

    圆圈的外围,随时有人任意插进去……

    音乐好像是彝族当代歌手创作的,旋律熟悉,但说不出歌名。

    有人说,这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左脚舞,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又有人告诉我:左脚舞是彝族火把节篝火晚会上跳得最多的舞蹈,是保留节目。

    我听说过,不过印象似乎不深。

    再细看那舞者的动作,有步骤有规律地做些重复的动作,变化不大,跟哈尼族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某些大众舞有点类似。

    固然,舞蹈的民族性原始性自不必说,除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性、参与性、融合性,和强大的娱乐性。 

    篝火,这远古的使者,它见证着这个民族如何从火边站起,挺直脊梁,在这方山地走出自己的脚步,劈斩出自己的天空……

    今夜,在小河边,它继续见证!它是今夜的太阳,它从古老的阿庐部落升起,照耀着一群为民族的繁衍、兴旺和幸福而狂欢的人。


    但归根结底,我最终看到的,是人、热爱、希望和追寻,是小河边那股传延千年而还依然年轻、依然热血滚烫的血脉。

    那些满怀激情怀揣温暖的人,还在一再靠近,用舞蹈,用向往,用已经敞开的心扉。

    夜,深了,火焰,还在高高摇曳。

    我还在围着篝火转……而这是第几圈?我已经记不清了。

    其实,我清楚,真正的,我是围着一个民族的舞蹈在转,围着一个民族的血性在转,围着一个古老的边地民族在转,围着一个茁壮地繁衍生息的族名在转……

    今夜,在小河边,我仰望的目光,一直有火光在辉映……    


    洋芋

     

    在小河边,这一大锅洋芋,照样没有人能够忽略。

    直径一米以上,属于农村人家使用的最大的铁锅,冒着热气,就支在广场入口处的一侧。

    (旁边,还有一锅连壳煮的苞谷。)

    这一大锅,几百颗大小差不多的洋芋,该有两三百斤了吧?这个煮法,喜气、大气、豪气、霸气,今生这是第一次见识。

    我以为,这是小河边的“创举”。


    雨,天阴,时间又刚好到了用晚餐的节骨眼上,奔波了一天的人们,眼前突然出现这么一锅洋芋,多少人像身陷困境突然遇到了救兵一样,喜出望外,暖入心扉。

    这次,是我第三次到泸西。

    受泸西洋芋的诱惑,当天下午一到酒店报到完毕,我和朋友就打车到一个叫的超市地下室,专门去品尝地道的泸西烤洋芋,那里好像就是一座洋芋烧烤城,一个个烤点,布置在百货间,在一个摊子前坐下后看见,光那佐料就摆了烧烤架的三分之一桌面,我没细数,粗略估计不下于20种。

    可以对一件普通的食品如此用心,如此经营,通过此,洋芋在泸西当地的产量、在泸西当地的影响力、魅力,可见一斑。

    而一种食物可以成为当地的吉祥物,亦可知洋芋在泸西的地位和分量。

    早年,曾用过泸西生产的荞籽枕头,那是作为礼品,由在当地工作的友人送的。

    而多年来,泸西的物品一直与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得最密切的,要数那用玻璃杯子装的酒,有荞籽酒和松籽酒,容量有小到不足一两的,有一两装的、一两五装的、二两装的、三两装的等等;杯子也就有大小、高矮、粗细之别,不一而足;有好长一段时期,那是日常喝的酒,家里总是备着几盒,许多喝空的杯子,至今留着,当作平时的酒杯。

    洋芋是一种大众食品,几乎出现在任何形式的普通餐桌上;当然,大雅之堂,也不乏它被精雕细刻、或用心烹制的佳姿与肴影。

    在泸西,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的人一边吃着洋芋,一边说,天底下,就这个食品吃不腻,可以天天吃,顿顿吃,那神态,对洋芋充满了情感。

    在泸西,还听当地的朋友说,泸西人可以用洋芋,做出一桌十多种样式不同的一桌菜。

    今夜,在小河边的席上,我又一次听到这个话题,语气中,透露出浓浓的情意和自豪。

    在小河边的羊汤锅晚餐上,因为同行的艾吉兄不吃羊肉,而现场又没有其它任何菜,我就看见他舀来一碗饭,抓了一颗洋芋,夹在大家中间,扒一口干饭就咬一口手中的洋芋。

    洋芋是泸西的特产之一,耳闻它的名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在蒙自某处,就有一个泸西烤洋芋的摊点,普通的商铺,不大的房间,人来人往,生意火爆,到下午四五点了都有客人三三两两络绎而至,因为爱吃,平时,我和朋友一起也没少光顾。

    在泸西,偶然看到当地一位文友发的图片,泸西吉祥物洋芋小子,那胖乎乎地咧着嘴,露出白白的小门牙哈哈欢笑的小模样,色彩鲜活,神态喜人,一大堆挤在一起,热烈又喜庆,像一群调皮的小顽童,叫人看一眼就记住了。 

    洋芋,土土的模样,实实的内心,因为可以吃得实在,被大众喜欢,也就不足为奇。

    这次,小河边是用心的,直截了当地把这么一大锅洋芋“端”给大家,实在又别出心裁,看着,分分秒秒间心就踏实、温暖了。

    是的,彝家汉子高大的大三弦、撒尼妇女鲜明的民族服饰和阿细跳月独特的舞姿,以及羊汤锅、敬酒歌、锅烟子等等,是今天到达小河边获得的系列印象,突出印象。

    而这大锅的煮洋芋,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不可涂抹。


    摸你黑

     

    这个事件,来得太突然,应该用袭击来形容,才恰如其分。

    这时,广场上的篝火还没点燃,但台子上的演出,已表演了一段时间。

    用酒歌敬酒的,来了几轮,去了几轮。

    多数食客,已离席,甚至桌席、锅炉,多半已被撤走。

    原来挤满了人的庭院,空落出太多。

    我们这桌上,还坐得满满的。

    其实,吃吃喝喝中,原班人马,一半以上不知何时已离去,仍然满座,是因为邻座剩下的一些酒友,敬来敬去中话头难断,随意拽棵小凳坐下就不走了,和我们合并成一桌了。 

    我们的席位,在场地靠边的一角;而我的座向,又背对着场面。

    对面的人抬头敬酒时看到了什么,说:“有人来抹锅烟子了,我们是不是撤了?”

    像一阵风,话音未落,人影已到跟前。



    人,是刚才用大碗连灌了我两次酒后离去的那群妇女,灌酒,再怎么强行,还得需要你来配合,这次,却完完全全“摸(抹)你不商量”。

    朝着脸,几只手同时从四面摸来。

    我下意识地举起双臂挡了一下,挡,是挡不住的,一手,在我的右脸上抹了一把;一手,抹在了我的左手臂上。

    黑,像夜的碎片,像无中生有,不知从哪里脱落出来,贴在了该贴的部位。

    我从小就知道,哈尼族也有抹锅烟子的风俗,那是妇女们背婴儿出远门时,要用手指沾些锅烟,给婴儿的脑门子上按一个黑印,以此辟邪、拒灾、祈安、讨福。

    在一些节庆活动上,给尊贵的来宾抹锅烟子的习俗,云南边地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

    记忆中,今夜,是自己今生第一次享受到这样的礼待,充满着突发性。

    后来,在篝火晚会的广场上,到处见到被小河边的村姑们“摸”过的人,有人左脸,有人右脸,有人左右两脸都有,多半是两个指头重重划过的“黑”迹,优美的弧线,由浓到淡,像两股黑旋风刮过……

    脑海里突然冒出个念头,这个,好似今夜小河边赐予你的特别的妆扮。

    出门在外的人,大家都是路上的孩子,大地的浪者,今夜,闯进了小河边的怀抱。

    雨过,风阴,天地漆黑。

    但在小河边,今夜不会有人感觉到寒冷。

    民间的眷顾,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古老、偏远的村庄,这是些被神问候过的人,如此,小河边今夜的现场上,到处闯动着一群被惦记的人。

    小河边

     

    今夜,你才是关键词,我要写下——小河边!

    今夜,众多的精彩,归属于你的名下——小河边!

    小河边,这个有可能随时随地碰到、说到的任何地方、地点,今夜,是如此的明确。

    撒尼人的家园。

    7月,风雨掠过,大地湿淋。

    一幕一幕的激情和祝福,以你的民族特有的方式,被你释放、恩赐。

    今夜,你就是满满的激情和祝福,每一位到达现场的人,都是今夜与你有情缘聚的行者和远亲,被你拥抱、爱怜,搂进胸怀。 

    脚步跳起来,手掌拍起来,大三弦弹起来……是的,今夜的欢乐,是要如此强烈、浓厚、奔放,乃至狂野。

    这是你祖传的本质与品格,是民族脉搏里与生俱来的性情与血性,你用自己一年四季对日常生活的感恩与礼赞,来表达对今夜的热爱和赞颂。

    在你的瞻望里,生活,就这样,年年被捧高,而今夜,是一个着重号。 

    小河边,此刻,我在你的隔壁,正在书写这些文字,那些大三弦在我的眼前晃动,那些附合着男人和三弦拍掌起跳的女子们娇丽的身姿在我的眼前晃动,我甚至还能感觉着,羊肉飘香,酒酣耳热,脸上锅烟子的黑迹醒目如墨……只是我的内心突然有些虚慌,因为我恍若发觉,你对我还是陌生的,我居然未能记住你基本的概貌。

    我们来时,黄昏已到,夜幕将临。

    百把大三弦齐奏。

    欢悦的水流淌满村庄……

    是的,你狂热而隆重的迎宾方式彻底掠走了我的注意力,你那灌注始终的热情一直揪住了我的心思,小河边,请原谅我未能分神,更无能分身看清你的村容村貌。

    或许,彝族、撒尼人、大三弦、敬酒歌、羊汤锅、锅烟子,以及大型巨锅清煮的洋芋、撒尼男子们那一副副矫健的身姿、撒尼女子们那一张张明朗的笑容……等等等等,是否这些就是你,就是今夜最后要留在我脑海里的小河边?

    当然,还有这面插在广场正面屋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耳边,有人说,在小河边,却没见到河。

    我默默笑笑,无言。

    人潮、火潮、歌潮、酒潮、舞潮……今夜,一条条潮水,滔滔奔流,这河,不就在眼前,不就在心中?

    这不,人在小河边,河,自然就在你身边。 

    今夜,我妄想成为一滴水,借用小河边干净的支流,清澈地流上一程,但发觉自己不过是小河边的一粒沙,在临时停泊的岸头,享受生命之水的歌吟,轻轻地拍打。

    而,这已足够!

    今夜,是意外的遭遇与收获。

    今夜在场的多少人,在自己往后的岁月里,将要多少次地想起小河边,想起撒尼人,想起大三弦,想起火把节,想起篝火,想起你我他,想起今夜……

    高潮频频,而你终归要落下句号,用你的名义,用小河边。

    是的,今夜,你才是关键,你才是关键词!最后,我要再次写下你:小河边!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